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1-10-24分类:传奇私服浏览:118评论:23
有“千年商街”之称的长沙市坡子街内,老字号云集。(CNS图)
火宫殿、又一村、第一春、春华轩、雨花天、三吉斋……这些名号,对许多人来说,可能既熟悉又陌生。熟悉的是,它们都是老字号品牌,陌生的是,它们有的已渐渐远去。
在长沙,老字号企业中,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、效益好的不足10%,长期亏损、面临破产或已经消亡的则达70%。
即使是44家官方认定的湖南老字号品牌中,一批正淡出消费者视野。
今年4月至10月,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开展了“我省老字号品牌传承与创新”课题调研。“百年老树在园,却没有了属于它们的春天。”这是调研组成员共同的感受。技艺老化、观念落后、人才短缺、外来品牌冲击……湖南老字号,头顶光环,却步履维艰,它们的路在何方?
永丰辣酱,其传统工艺已有300多年历史。据统计,2014年永丰辣酱销量达2000吨。令人叹息的是,永丰辣酱却因历史传承问题无缘官方认定的老字号。
“在申请时,使用这一品牌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,每家都宣称自己是传统酿制工艺,且每一家都有自己单独的商标,评定组觉得不可能全部评上,而评定给哪一家更不合适。”省商务厅流通产业发展处负责人介绍,从根本上说,永丰辣酱制作工艺是以风俗习惯的形式开放流传下来的,历史传承人不明确,因此无法入选官方认定的老字号。
“如此虽拥有百年传承工艺,却无法被正名的老字号企业,在湖南还有一大批。”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多年来致力于老字号品牌的保护与传承,“老字号招牌是一笔无形资产,大家都想沾金字招牌的光,未正名保护就可能被滥用。”据他调查,仅长沙就有德园包点、红梅冷饮等近百种老字号,因未得“名分”而被肆意假冒仿造。
如永丰辣酱,双峰县有生产企业和手工坊50多家,而家庭经营的小作坊更是到处可见。
“很多消费者更愿意买小作坊生产的辣酱,总觉得更地道些。可他们生产条件简陋,质量得不到保障,因都用永丰辣酱牌子,这对正规生产企业形成了很大冲击,损害了品牌形象。”一家永丰辣酱企业负责人说。
在新化,当地誉为“唐代贡品、黑茶鼻祖”的渠江薄片生产企业也一直为商标所困扰。
目前,湖南经认定的老字号有“中华老字号”和“湖南老字号”两种,共44家。
“入选‘湖南老字号’,必须同时符合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,品牌创立于1956年(含)以前,有传承的独特产品、技艺和服务等7个认定条件。”省商务厅相关人士介绍。
“老百姓认可的老字号,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传统文化,是一个地方民俗文化的延伸,更是几代人的记忆与乡愁。”省政协文史学习委主任张智军建议,无法入选“湖南老字号”的老字号品牌,要通过其他途径寻求保护,如可以打造成公共品牌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。
“老字号既是荣耀,也是桎梏,悠久与老化,正如一面镜子的正反面。”调研组发现,产品老化、技艺人员老化、机制老化、消费群体老化等成了老字号的包袱。
某老字号企业负责人介绍,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是独有技术,而这是靠师承制方式传承。“不同师父所掌握的技术存在偏差,教出来的徒弟肯定风格迥异,久而久之,支撑老字号品牌的独有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可能。”
老字号品牌培育一个技术骨干往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。“湘绣培养一个合格的高级绣工要5—10年,一个厨师练成娴熟精致的刀工至少要20年。”事实上,身怀一技之长的员工经常流失,加之传统工艺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,老字号品牌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。
同时,很多老字号企业传统产品的生产模式难以在机械化作业上有所突破,加上资金不足,使得企业赢利能力大减。
以永丰辣酱为例,至今仍沿用传统生产方式,所有企业基本没有科研投入,科技含量低,生产周期长,质量不稳定。
调研组建议,通过提供免费技术培训、发放“老手艺”技术补贴、加强职业教育等方式,吸引人才从事老字号行业,帮助老字号品牌传承独特技艺。
“很多老字号发展电子商务的愿望迫切,应结合‘互联网+’热潮,帮助老字号企业开展电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,增强老字号品牌营销与传播能力。”省政协委员、省参事室副主任李跃龙建议。
通过深入老字号企业,调研组认为,昔日火红的老字号而今沦为弱势群体,未能与时俱进是其最大原因。产品“老”了可以推陈出新,但思想“老”了,则是一种根本上的淘汰。特别是大部分老字号品牌抱着“吃老本”心态,固步自封,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创新意识。
“有的老字号品牌意识薄弱,缺乏整合市场传播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,企业产品结构老化,多年的产品一成不变,还靠几十年前‘前店后厂’维持局面,没有利用老字号品牌的无形资产撬动有形市场。”在省政协委员、省地震局原局长胡奉湘看来,老字号企业要想发展,得先把老字号忘掉,要有观念上的创新,引入现代管理模式,否则,将有更多的老字号被市场淘汰。
老字号企业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,更是一种历史传统。省政协常委、省供销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云才认为,老字号在努力保持独具传统特色的同时,还应学人之长,扬己之“特”,推出一个个新的“拳头产品”。
许多老字号企业原先大多地处城市中心繁华地段,因给城建腾地而搬离或拆迁。一些老字号随着街区改造换成了现代化门面或被并入大商场,失去了原有风貌和原汁原味的企业文化。
如,上世纪40年代作为长沙潮流地的银苑茶厅,在1996年长沙市开发五一广场商圈时整体搬迁,最后无声消失。
老字号该如何走下去?省政协委员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巡视员谭大双认为,当下正值好时机。“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中,老字号可以推陈出新,创造出新的东西,焕发出新活力。”
“政府应引导建立老字号企业行业协会、老字号博物馆、老字号特色一条街等载体,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增强老字号的社会知名度。还可创立老字号品牌保护基金,用来宣传老字号独特技艺、品牌文化及其承载的诚信经营精神。”张智军说。
已有23位网友发表了看法: